武汉是由武昌、汉口和汉阳三座城市合并而成的。1927年1月1日实盘配资炒股,武汉三镇正式合并为京兆区,从此定名为“武汉”。
1938年10月25日,武汉会战结束,武汉陷落,成为日军的占领区。此后,武汉的三镇百姓度过了近七年的黑暗岁月,直至抗战胜利。
站在高楼上俯视武汉街道,可以看到许多日军的军车停在路边。画面左侧是“北支烟公司”,右侧则是“十合公司”。沦陷后的武汉街头,行人稀少,街头活动的几乎全是日军士兵。
展开剩余82%武汉街头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,大部分是民国初期的建筑。街道两侧有几家著名的大药铺,其中一家是“傅济春参燕国药号”,另一家是“长寿参燕国药号”,门前悬挂着硕大的招牌。
江汉路是武汉市汉口的商业中心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”。图中的牌楼是日伪政府为了庆祝武汉沦陷而在江汉路上竖立的“庆功”牌楼。
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,日军不仅带来了军队,还有日本女子随军而至。她们会在每个沦陷的城市中出现。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一群日本女子,她们穿着和服,外罩白色围裙,肩带上写着“大日本国防妇人会”,手持灯笼和膏药旗,准备举行所谓的“胜利”游行。
一些汉奸为了取悦日本人,组织了街头表演。图中的两名男子正在高跷上表演叠罗汉,周围聚集了不少当地百姓在观看。
江汉关是武汉的重要地标之一,建于1927年,由一座主体建筑和顶部的钟楼组成,是当时武汉的最高建筑。在日军占领武汉后,江汉关成为日本汉口碇泊场司令部,负责指挥日本陆军的水上运输。
从远处的蛇山望去,可以看到黄鹤楼的旧址。原先的黄鹤楼在1884年一场大火中被毁。1933年,新的亭台楼阁在原址上建成,从西到东依次排列有警钟楼、奥略楼和抱膝亭等。
抱膝亭位于黄鹤楼旧址附近,是为了纪念晚清学者梁鼎芬而建的。亭子前有黄兴的雕像。旁边的孔明灯,曾是黄鹤楼前的装饰之一,如今只剩下这孤零零的塔形物品,塔下是小商贩摆摊的地方,偶尔还有日军的身影。
武汉中山公园最早建于1910年,原本是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私人园林,1927年公园收归国有,并改名为“汉口第一公园”,1929年更名为“汉口中山公园”。公园内有一座木桥,桥头建有凉亭,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。
张公亭是为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的,建于1933年,至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,是武汉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纪念张之洞的建筑之一。
武汉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,当时它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,经过多次发展演变,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,成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。
武汉郊区有一座古老的单拱桥,桥体由巨大的石块砌成。尽管桥面破损严重,桥身依然坚固。
日军占领武汉后,开始在各个交通要道上修建碉堡。图中的碉堡建在武昌城外,外表看起来异常坚固,而原本的民居都被拆除。碉堡旁边还站着一些伪军,他们身穿伪军服,手持长枪。
在一座碉堡前,矗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铁菩萨。尽管这座铁菩萨实际上只有一两米高,但由于拍摄角度的不同,它在照片中显得异常巨大。
山坡车站位于武汉市江夏区,是粤汉铁路上的一个小站,建于1917年。图中的车站站台上,有日军士兵站岗,看上去气氛紧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